Sunday, December 16, 2012

資訊習慣的癢成──FB倫理困境與解放路線圖

資訊習慣的癢成──FB倫理困境與解放路線圖


以下是一些偉恩推薦的其他工具:
部落格我就不多說了,相信大家都很熟。
如果你希望大家一起整理各種各樣的筆記和論點,我推薦 Evernote 或是 Springpad
如果你希望弄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協作平台,我推薦 pbwiki 或是 Google sites
如果你希望弄一個線上論壇,當然臉書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也可以選擇有更多豐富套件與支援的Google 線上論壇+Google 雲端硬碟+Google 日曆+…,或是有更好的商業應用的 ZOHO
如果你希望有系統地閱讀資訊,我還是推薦有點年紀但持續好用的RSS新聞訂閱,首選平台當然是 Google Reader
如果你希望能夠著重蒐集自己喜歡的連結,那當然不能錯過 Pocket ;如果還希望能與人分享連結,我個人則私心推薦 pearltrees 。
最後,如果你非常喜歡看一堆圖片也喜歡與人分享圖片,那我誠摯推薦你使用 pinterest
還有很多很多。
關於這方面的資訊,我強烈建議大家用RSS訂閱一些當紅的資訊應用部落格,如「重灌狂人」,和我剛剛提到的「就是教不落」。


.

Friday, August 31, 2012

The 20 most-watched TED Talks to date

  1. Sir Ken Robinson says schools kill creativity (2006): 13,409,417 views
  2. Jill Bolte Taylor‘s stroke of insight (2008): 10,409,851
  3. Pranav Mistry on the thrilling potential of SixthSense (2009): 9,223,263
  4. David Gallo‘s underwater astonishments (2007): 7,879,541
  5. Pattie Maes and Pranav Mistry demo SixthSense (2009): 7,467,580
  6. Tony Robbins asks Why we do what we do (2006): 6,879,488
  7. Simon Sinek on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 (2010): 6,050,294
  8. Steve Jobs on how to live before you die (2005): 5,444,022
  9. Hans Rosling shows the best stats you’ve ever seen (2006): 4,966,643
  10. Brene Brown talks about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2010): 4,763,038
  11. Daniel Pink on the surprising science of motivation (2009): 4,706,241
  12. Arthur Benjamin does mathemagic (2005): 4,658,425
  13. Elizabeth Gilbert on nurturing your genius (2009): 4,538,037
  14. Dan Gilbert asks: Why are we happy? (2004): 4,269,082
  15. Stephen Hawking asks big questions about the universe (2008): 4,153,105
  16. Jeff Han demos his breakthrough multi-touchscreen (2006): 3,891,251
  17. Johnny Lee shows Wii Remote hacks for educators (2008): 3,869,417
  18. Keith Barry does brain magic (2004): 3,847,893
  19. Mary Roach 10 things you didn’t know about orgasm (2009): 3,810,630
  20. Vijay Kumar demos robots that fly like birds (2012): 3,535,340

The 20 most-watched TED Talks to date


.

如何召喚小孩心中的程式設計師:專訪卡片電腦發明者Eben Upton


如何召喚小孩心中的程式設計師:專訪卡片電腦發明者Eben Upton

(圖片引用自原網址)


.

原來這些行業已經不知不覺被iPad改變了!

原來這些行業已經不知不覺被iPad改變了!


.

Tuesday, May 15, 2012

為什麼許多東西還是要記,而不是要用時透過網路搜尋就好?──腦神經科學的觀點


"我們上線時接收到大量的訊息,彼此爭相吸引我們的注意力;這些訊息不但使得我們的工作記憶過載,還會讓我們的額葉沒辦法專心在任何一件事情上。記憶固化的過程甚至根本沒辦法開始。再者,
正因為神經通道具有可塑性,我們愈常使用網路,就愈是訓練頭腦保持分心狀態,可以用高效率快速處理資料,但是無法維持注意力。這說明了為什麼很多人即使離開電腦也很難專心。我們的大腦變得擅長遺忘,不擅長記憶。我們愈來愈依賴儲存在網路上的資料,這可能正好是一個自我延續、自我擴大的循環:使用網路後,我們更難將資訊儲存在生理記憶中,只好更加依賴容量無窮又容易搜尋的網路人工記憶,即使這樣子做會讓我們的思想愈來愈膚淺。

  越常使用網路,也容易變得無法靜下心看書。"


.

Tuesday, March 20, 2012

Monday, March 19, 2012

【最硬】Scooba─全面升級、更省電的拖地機器人

【最硬】Scooba─全面升級、更省電的拖地機器人


.

Luis von Ahn: 人腦運算

Luis von Ahn: 人腦運算

"Luis von Ahn 暸解到了電腦智慧的極限,也暸解到電腦如果要模仿人類的思考的話,需要大量的資料來做訓練。比如說,如果我們要讓電腦知道什麼是狗的話,我們就必須拿出一張有狗的照片,然後把狗所在的位置給標示出來;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需要讓電腦理解什麼是貓的話,我們就必須給電腦貓的圖片;依此類推。然而,我們不可能聘請這麼多人來標記所有的東西,因為這樣子所牽涉到人力跟範圍將是非常地大的,而且聘用的金額將是非常昂貴。試想想,如果付錢給一個工讀生,每小時 100 塊,請工讀生來幫忙標記圖片,一個小時標記 100 張圖片,一天 8 小時,如果需要標記的圖片是數千萬張的範圍,我要請多少工讀生來做這些事情呢? 而且,我又怎麼知道他們有沒有標記錯誤呢? 我又該要花多少錢來做驗證?

對於上述的問題,Luis von Ahn 想到了解決的方法。他認為根本不需要付錢,大家就會自動來幫忙做這件事情,只要他們覺得這件事情是好玩的。這讓我想到馬克吐溫的名作 <湯姆歷險記> 裡的橋段,故事的主人翁湯姆由於被交代要將所有的籬笆上油漆,因此不能跟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去玩耍,不過聰明的湯姆想到了好方法,他讓其他的小朋友認為刷油漆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因此,其他的小朋友不但爭先恐後地來幫湯姆刷油漆之外,還會給湯姆玩具或是糖果,就只是為了能夠刷到油漆。"


.

Friday, March 9, 2012

哲學是科學之母?  對 哲學哲學雞蛋糕 的回應

哲學是科學之母? 哲學流言終結:哲學是學問之母 - from 哲學哲學雞蛋糕

及朋友 hung wei對此文章的回應:
(frined's blog: Wayneh Philosophy )

"其實,我真的很不喜歡雞蛋糕裡的評論文章。我喜歡他的學術文章以及介紹文章。但他的評論性文章每次讓我十分不舒服。

主要的嚴重批評有兩點:
一、
它將「哲學是科學之母」就是指「哲學作為科學起源」的這一種說法分析為:「說X是科學之母,就是在說:在歷史上,所有其它科學都是從X分化出來的。」
但事實上,這說法的意義,本來就不能在將命題分析得那麼「醜」裡面去加以把握(我真的不知道這個概念分析的意義在哪)。要理解它的意義,就是必須要回到歷史思維裡去看自哲學而產生科學的環節裡,回到現象與命題的關係裡去思考這個命題,再來理解哲學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理解它是如何在慣常性的思維裡面透過純粹的反思確定一個經驗假設,又是如何通過嚴密的思考確定一個模式讓數學可以進入和單純的直觀相結合。
它對此的說法卻是「為什麼其它科學始於哲學?不是因為哲學特別厲害,而是因為在歷史上只有哲學缺乏獨特的專業的研究方法,在這種情況下,所有還沒找到自己的研究方法因此只好 成天瞎猜沉思的人做的事情在別人眼裡看來都跟哲學家沒兩樣,所以他們就統統都被當成哲學家。」
這種對思想史的掌握完全看不到任何對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細心把握,依照自己的常識隨口胡說。

二、
我個人並不反對分析哲學中的邏輯方法,但我認為把一個語句寫成邏輯形式應該要有助於釐清問題。
但這篇文章裡面提出的三個單薄的說法,寫成分析形式,問題也沒有變得比較清楚,而只是把原先的命題用所謂邏輯語言重寫一次而已。而且,還不妥善給出主詞和謂詞的集合(亦即沒有給出真正符合原先語義裡的定義的東西),製造了一次粗糙的邏輯重建與概念分析。
如果他所提出的分析就是那三種說法的全部內容,那哪裡需要讓分析哲學進來?隨便一個沒有受過哲學訓練的頭腦清楚的人都能看出問題所在。
在我看來這根本是理性的浪費和粗心、歷史的忽視與數理邏輯工具的濫用。
最讓人不舒服的是,它提供了又一個可以讓人們覺得分析哲學瑣碎無聊的素材。"



.

Thursday, March 8, 2012

社群經營迷思多!PO文按讚、留言多 ≠ 點選率/分享數高?!


社群經營迷思多!PO文按讚、留言多 ≠ 點選率/分享數高?!

"【分享一 : 按讚 / 留言多 = CTR點選率/ 分享高?】
【分享二 : 發掘與網友切身相關的新議題】
Learning : 一般認知以為時下當紅議題,可創造最高關注度導引網友,實際連回網站並閱讀此則文章,但也有一些議題是不論何時都能引發網友關注點選的。透過多元化的social議題操作,可幫助我們發現網友關心並實際導引連回Yahoo!奇摩的各種議題。"


.

Wednesday, March 7, 2012

Now.in 智慧財產權爭議 懶人包

Now.In - from 逍遙文工作室

"Now.in關站聲明:

由於「財團法人台灣唱片出版事業基金會RIT(原IFPI)」對Now.in提出「侵犯著作權」與「疑獲取不法商業利益」等控訴,
本站為配合檢警調查,自2012年3月2日起停止服務,全案已經進入司法程序。
在過去幾天內我們收到了非常多Now.in用戶的關心與支持,
我們要在這邊向大家表達由衷的謝意,但因言論自由並非毫無限制,也在此提醒大家不要有涉及人身攻擊的言論。
為了保障眾多電台DJ與聽眾的權益,Now.in正努力尋求法律協助當中。"


.

Saturday, March 3, 2012

大學偏理論所以都不用實作? 看看國外的大學的開源專案

大學偏理論所以都不用實作? 看看國外的大學的開源專案
(原文失效) 改引用這邊

"如果你有在台灣的大學讀過資工,一定不難發現學校裡的教授老師們真正有實作能力的非常少,這些系所都非常地學術,大家所知道的都是發論文、發論文、還有發論文,為什麼要發論文? 很簡單,為了升等、為了考績,寫程式? 那是什麼? 有點數嗎? 前陣子有金門大學的老師發了一系列對於大學只重視論文的文章,引起不少迴響

試論台灣獨尊論文體制的三位一體結構

感受陳鍾誠教授震撼彈的餘波: 也談學術界 「獨尊論文」 的瘋氣

還有太多了,懶得一一列出來,而事實上這也不是第一次看見網路在戰台灣學術界的實作能力,而很有趣的是,站在學術方立場的人常常會提出一個論點

大學是教理論的地方

或許這是真的,但不幸的是台灣已經沒有所謂的技職體系了,所有學校都變成了大學,皆大歡喜,大家學理論就好了? 企業抱怨大學教不出他們要的人才,學生抱怨就業要用到的學校都沒教,這些大家都聽膩了,或許我可以再寫一篇拖李伯伯下水的文章,但他只是個靶子,只因為在這種只重視論文的地方就李伯伯這類論文寫手最吃香,德高望重,因此他得背上十字架,然而這類的文章寫再多也沒什麼意義,今天我只是想說明一件事,那就是

那都是藉口,真正強的大學是理論和實作都非常強的

寫論文最講究引經據典了,你說我憑什麼這樣說,看國外的開源專案就知道,每一次、每一次,看見國外的開源專案,由某某某大學發起,那某某某大學從來都不是來自台灣,撇開那些海量的論文有多少貢獻,我能確信的是這些開源軟體專案對於軟體的進步都有很大的貢獻,以下介紹一些由大學發起的開源專案"

(文字引用自當程式遇上小提琴)





.

Sunday, February 19, 2012

數位時代的認知

數位時代的認知

"首先是數位時代的環境是否會改變人的大腦運作方式,這個議題牽扯到了大腦的可塑性。

"結果顯示,在閱讀一般書本上的文字時,兩組大腦的活化程度沒有差異;但是在閱讀網頁上的文字時,高度網路使用者的腦除了活化傳統的閱讀區域外,包過決策判斷及複雜推理的腦區都被活化。這個發現顯示數位時代真的會改變腦部的活動,更令人驚嘆的是他們的另外一個研究發現,只要使用網路五天,就可以改變腦部的活動型式。看到這裡不由得讚嘆James老先生的遠見,曾經一度科學家們認為大腦一旦發展成熟就喪失了可塑性,但事實證明並非如此!"


"第二個數位時代造成的影響就是資訊爆炸,人們非常容易受到干擾(常用臉書的朋友一定常被右方的動態訊息更新所影響)。"

"第三個數位時代最大的影響就是人越來越不需要背誦,但在William James的眼中他一直都認為,記憶的關鍵並非記得多少內容,而是能夠知道要去哪邊找到這些知識 (William James made little distinction between knowing a fact by memory and simply knowing where to find it)"

"有研究者做了很有趣的實驗,他們想知道當實驗參與者遇到一個困難的問題時,他們是否會對於電腦/網路有較高的激發,換句話說,就是當遇到困難問題時,腦中是否已經在構思要google一下:p 他們使用了一個心理學的經典實驗(Stroop實驗),他們請實驗參與者念出不同的字是用甚麼顏色呈現的,結果發現當遇到困難問題時,若要念出電腦相關詞彙的顏色,反應時間較慢,顯示他們的注意力被電腦相關的詞彙所吸引了。"


.

Friday, January 20, 2012

Google 推出「Good to Know」網路安全線上教學服務


Google 推出「Good to Know」網路安全線上教學服務

"Google 推出了 Good to Know 使用者教育服務,這項服務的目的在於教導網路使用者有關保障網路安全及管理線上資料的方法。

Good to Know透過文字、圖片和影片的方式解說「線上安全」、「線上資料」、「Google 上的資料」及「資料管理」 這四大主題"

(圖文轉錄自TechOrange)


.

Wednesday, January 18, 2012

【Mr.6】三十年後,我們將沒有「自己」的回憶,每個回憶都是「大家一起」

【Mr.6】三十年後,我們將沒有「自己」的回憶,每個回憶都是「大家一起」

SOPA角力越演越烈:Google將在首頁抗議反線上盜版法案


維基百科將關閉一天以抗議SOPA與PIPA法案

"維基百科(Wikipedia)周一(1/16)宣布,將在本周三(1/18)全天候關閉英文版網站,以抗議「終止網路盜版法案」(Stop Online Piracy Act,SOPA)與保護IP法案(Protect IP Act,PIPA)。

維基百科指出,美國國會在去年底提出SOPA與PIPA法案,維基百科社群與許多法律學者都認為這兩項法案可能會嚴重改變網路上的資訊分享方式,萬一通過將會破壞網路的開放與自由。 "

SOPA角力越演越烈:Google將在首頁抗議反線上盜版法案

巴哈小屋使用者與網路創作者不可不知的法案:SOPA




維基百科將關閉一天以抗議SOPA與PIPA法案

"維基百科(Wikipedia)周一(1/16)宣布,將在本周三(1/18)全天候關閉英文版網站,以抗議「終止網路盜版法案」(Stop Online Piracy Act,SOPA)與保護IP法案(Protect IP Act,PIPA)。

維基百科指出,美國國會在去年底提出SOPA與PIPA法案,維基百科社群與許多法律學者都認為這兩項法案可能會嚴重改變網路上的資訊分享方式,萬一通過將會破壞網路的開放與自由。 "

SOPA角力越演越烈:Google將在首頁抗議反線上盜版法案

巴哈小屋使用者與網路創作者不可不知的法案:SOPA



五個支持 SOPA 的理由和一個反對 SOPA 的理由

SOPA 的荒謬

SOPA 尚未定案,執法就先開跑? 知名網站 MegaUpload 遭 FBI 抄站,網站創辦人及多名主管被捕

超過 450 萬人簽署請願書! 疾聲反對 SOPA 及 PIPA

抗議 SOPA 法案,Wired、TechCrunch、WordPress……等各大網站紛紛響應停電關閉服務活動

.

.